第290章 机器不会说谎,但人会(2 / 2)

旋律再次响起,这一次,是歌声与人工智能共同编织的情感世界。

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张老师睁开眼,看向胡逸。

“如果你说的是假的,那你就是个天才骗子。”他缓缓说道,“但如果是真的……那我愿意承认,人工智能或许已经触及了某些我们以为只有人类才能触碰的东西。”

会场依旧寂静。

而在这片静默之中,胡逸嘴角微扬。

但真正的考验,才刚刚开始。机器不会说谎,但人会。

这一晚,胡逸站在研讨会议厅的中央,张老师那句“我不相信AI能写出灵魂,但我听到这首歌里有挣扎、有回忆……这不像是编出来的”仿佛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

在座的专家中,有人开始低声交谈。

几位年长的传统作曲家眉头紧锁,眼中仍带着警惕与怀疑;而一些年轻的音乐人和科技界人士则交换眼神,似乎在重新评估这场关于音乐未来的争论。

小王站在后排,目光复杂地望着台上。

他原本是抱着否定的态度来参与这次测试的,毕竟他负责的试听项目一向以苛刻着称。

然而刚才那一段旋律,确实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——那是人类情感的真实回响,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叠。

“我们不能否认它还不够成熟。”张老师环视全场,“但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算法拼接。它的旋律,是有‘痛感’的。”

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某些人紧闭的心门。

几天后,在一次封闭匿名试听会上,小王决定做一次真正的对比实验。

他安排了一组专业音乐人与一组由AI生成的作品进行混听测试,其中有一首旋律完全由AI独立完成,没有任何人为干预或后期润色。

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

虽然AI作品的情感细腻度尚未达到顶尖音乐人的水准,但在情绪匹配度上,竟然达到了73.4%的平均认同率。

换句话说,大多数听众都能准确感知到AI旋律所传达的情绪,并且认为它是合理的、贴切的。

这个数据一经公布,连一直反对AI介入创作的李教授也沉默了良久,最终只说了一句:“也许,我们该重新定义什么是‘真实’。”

而小王,则第一次公开点头:“我们可以继续观察,但不能停下。”

这一刻,胡逸知道,自己和团队的努力终于撬开了传统音乐界的铁门一角。

但他没有松懈。

当晚,他独自回到实验室,坐在控制台前,望着屏幕上那段被反复打磨的旋律模型。

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曾经质疑过自己的声音——包括颜悦的冷笑,还有无数个夜晚里,自己在琴房一遍又一遍练习却无人喝彩的孤独。

“音乐的本质,从来不是工具,而是情感。”他在心里默念。

就在这时,钱博士走了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报告。

“你真的打算提出那个计划?”他问。

胡逸抬起头,目光坚定如初。

“是的,我想让AI不仅学专业音乐人的技巧,还要学会普通人真实的声音情感。我要让它同时理解技法与心灵。”

他顿了顿,嘴角微微扬起。

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取代谁,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可能。”

钱博士看着他,半晌才缓缓点头。

而窗外,夜色正浓,星光点点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静静等待一场前所未有的旋律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