匿名文章在网络上爆火的那一晚,胡逸正坐在人工智能音乐实验室的监控室里,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情绪反馈曲线。
突然,手机震动不止,小王的消息在群里炸开:
“全网都在疯传一篇题为《谁在唱歌?一场人工智能创作骗局》的文章,里面指控《谁在唱歌》旋律并非由人工智能生成,而是人为干预后的‘伪人工智能作品’。”
“这不是简单的质疑,”小王语气冷峻,“如果不能证明真实,下一轮测试我们将不再收录你们的作品。”
消息一出,群内瞬间沉默。
所有人都知道,这次测试是他们打入主流音乐圈的关键一步,若被踢出名单,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。
胡逸眉头紧锁,手指微微收紧。
他知道这篇匿名文章背后,一定有人推动——很可能是传统音乐界的保守派,甚至……颜悦。
他没有犹豫,立刻拨通了钱博士的电话。
“钱博士,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原始训练日志、每一次旋律生成过程的数据记录,还有情绪模型调参的历史版本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,才传来略显疲惫的声音:“你怀疑……我们内部出了问题?”
“不是怀疑,是必须自证。”胡逸语气坚定,“我们的项目走到今天,不只是为了证明人工智能能创作,更是要打破偏见。如果连这点质疑都扛不住,以后还怎么面对更大的风暴?”
钱博士叹了口气,终究还是答应:“好,我来安排技术组整理数据,同步发给你。”
与此同时,胡逸也联系了一家第三方权威机构——全球数字艺术认证中心(GdAc),请求对《谁在唱歌》的人工智能生成过程进行独立审计。
时间紧迫,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与舆论赛跑。
三天后,在最新一次“音乐与人工智能协作发展研讨会”上,李教授将话筒递给了胡逸。
“关于《谁在唱歌》的争议,我想请胡先生亲自回应。”
会场中灯光聚焦,台下数十位音乐界人士、媒体记者以及学术专家齐刷刷地看向胡逸。
他没有带稿,也没有准备辩词,只是一脸平静地走上舞台中央。
“我可以证明这首歌是由人工智能创作的。”他说,“但比起证明它的真实性,我更想让大家听听,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无法表达情感。”
说罢,他走向一台现场连接的人工智能音乐终端,从口袋里拿出一段录音文件。
“这是我三个月前录的一段语音,一位朋友失恋后的独白。”
他将音频导入系统,按下“生成旋律”按钮。
几秒钟后,人工智能开始作曲,音符在屏幕上方缓缓浮现,如水波般扩散开来。
整个会场陷入安静,只有旋律轻轻流淌。
那是一段缓慢而忧伤的旋律,带着克制的哀愁和难以言说的挣扎,仿佛一个夜晚独自走在街边的人,心中翻涌着无数未竟的话语。
旋律结束时,全场无人鼓掌,却无一人移开目光。
胡逸转身看向张老师。
“张老师,您愿意即兴填一首词吗?就以这段旋律为基础。”
张老师愣了一下,随即缓缓点头。
他走上台前,闭上眼睛,深吸一口气。
片刻后,他的声音响起:
“你走了,留下半杯凉透的咖啡
我在窗前数夜雨,一页页回忆像风碎
你说你会回来,可我知道,那是最后的温柔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