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五年冬,岭北的朔风裹挟着潮湿的寒意,席卷长安。
太常少卿胡惟庸跪在奉天殿丹墀下,将手中那份《旌表李氏疏》高高举过头顶。
他余光瞥见高坐御座的朱元璋,喉结动了动:\"陛下!应天府尹陈宁上疏,应天府李氏,自二十二岁丧夫,独力抚育幼子成人,廿载如一日,奏请为天下守节者倡。”
史上确有其事,朱元璋不但亲自召见李氏,还赐下坊额“贞孝两全”,坊柱刻联:“廿载冰霜节,千秋日月光”。
此坊成为明代第一座官方全额出资的贞节牌坊,工部耗银120两,选址南京聚宝门外,日均万人观瞻。
朱文正此时作为辅政王,正为如何恢复生产秩序发愁。明初,经过元朝屠杀、天灾、元末战乱,人丁十不存一。
即便将草原蒙元牧民收归大明,也不到6000万人口,恢复生产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此时,身为太常少卿的胡惟庸,不但不想办法恢复生产,还出这等馊主意,朱文正火气腾的就起来了。
“李氏确是贞烈?”朱元璋的声音像是从胸腔深处发出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。
胡惟庸额头沁出冷汗,恭敬答道:“千真万确,应天府奏报称,坊间皆赞其贞孝!”
朱文正眼见朱元璋就要开口应允,他当然知道自家四叔在想什么——元末纲常崩坏,如今急需树立道德标杆来稳固新朝统治。
朱文正抢先一步开口,问道:“守节二十年,的确有值得称道之处,但还不至于要朝廷亲自旌表,胡大人未免小题大做了吧!”
胡惟庸义正辞严,高声答道:“英王殿下是武人,于内政有所不知。如今汉人受蒙元鞑子'收继婚'风气浸染,兄终弟及、父死娶庶母盛行,如此行同狗彘,礼崩乐坏,成何体统?”
朱文正反驳道:“汉人江山沦陷百年,北方更是沦陷数百年,礼教不兴,汝等礼部、太常寺可以申之以教化,而不是尸位素餐,草草立几块贞节牌坊了事。”
朱文正目光冷冽,骇的胡惟庸胆战心惊,上下嘴皮打架,已经不能正常说话。
宋濂乃理学大家,见胡惟庸败下阵来,赶忙出班助阵。
“殿下所言,臣不敢苟同!圣人朱熹有言,寡妇再嫁,是私欲害理。历朝历代都旌表贞洁烈女,妇人守节,犹臣子死忠,皆天地之常经,妇人能从一而终,则臣子能不贰其心。”
\"诸君皆读圣贤书,刘向《列女传》,贞妇仅占其五,为何今日非要将妇人困在牌坊之下?\"
翰林院编修张唯整了整衣冠,上前一步:\"殿下此言差矣!昔孟姜女哭长城,守节之德流传千古,今陛下旌表贞节,正是弘扬天道伦常。\"
\"天道伦常?\"朱文正冷笑,\"国家刚经历战乱,二十岁以下守寡者不可胜数,这些青春女子,是该守着贞节牌坊困在空房,还是该相夫教子、生养百姓?\"
\"妇人守节,本为大义!\"国子监博士贝琼厉声反驳,\"若鼓励改嫁,岂非教人弃信背义?\"
\"荒谬!\"朱文正猛地将竹简摔在地上,\"汉初轻徭薄赋,鼓励生育,方有文景之治。如今大明地广人稀,田地荒芜,我们却要妇人枯守空闺,这是治国之道?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