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7章 面造红黄旗写赵,在三更天起义。(1 / 1)

狱影筹谋·暗旗破晓

天牢深处,霉味与铁锈气息交织。赵岩倚靠着渗出水珠的石墙,铁链在他腕间拖出冷硬的声响。

狱卒们换岗时的交谈声顺着甬道传来,他却恍若未闻,目光死死盯着头顶那方仅容月光漏入的小窗,嘴角勾起一抹无人察觉的弧度——三更的梆子声,很快就要响了。

潮湿的地面上,几只老鼠窸窸窣窣地啃食着残渣,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。赵岩数着自己的呼吸,一下,两下,每一次都像是在等待命运的倒计时。

“赵大人,该用饭了。”狱卒粗鲁地将木碗推进铁栏。这人是三个月前赵岩安插进来的死士,此刻递碗的指尖微微颤动,借着木碗碰撞的声响,一枚薄如蝉翼的纸条悄然滑入赵岩掌心。赵岩的手指微微收紧,如同抓住了一线生机。

赵岩用袖口遮掩,借着昏暗的火把余光展开纸条。

上面只有寥寥数字:“蜀中已备,红黄旗妥。”他摩挲着纸条边缘的暗纹,这是与四川党羽约定的特殊记号——当西北边境的瓦剌与鞑靼吸引住朝廷大部分兵力时,蜀地的私军便要扛起绣着“赵”字的红黄大旗,在三更天发动起义。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,又迅速恢复平静。

狱卒假意催促:“快些吃,莫要磨叽!”实则是提醒赵岩抓紧时间销毁证据。赵岩将纸条塞进嘴里,混着冷硬的窝头咽下,喉咙里泛起苦涩的铁锈味。他突然重重咳嗽,将碗狠狠砸向墙壁,碎片飞溅间,他冲着狱卒怒吼:“去告诉皇上,我赵岩就算死,也不是弑君逆贼!”

这番动静引来巡夜的侍卫,狱卒连忙赔笑:“大人息怒,这反贼发了疯,小人这就收拾。”侍卫们骂骂咧咧地离开后,赵岩瘫坐在地,眼中却燃起炽热的光。他清楚,这场戏不仅能掩盖密信传递,更能让朝廷放松对天牢的警惕——谁会相信,一个“疯癫”的阶下囚,还能掀起惊涛骇浪?

与此同时,京城郊外的一处破庙里,赵岩的心腹刘三正在清点刚运到的红黄绸布。

这些绸缎是用商船从江南运来,表面伪装成进贡的贡品,实则藏在夹层之中。破庙内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,十几名绣娘戴着镣铐,在烛光下飞针走线,她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恐惧。“赵”字的最后一笔金线刺破指尖,血珠滴在黄绸上,宛如一朵妖异的花。

“还有两个时辰就三更了。”

刘三摩挲着腰间短刀,望着庙外的山道。三百私军已埋伏在通往成都的必经之路,只等信号一响,便要夺下沿途关卡,高举反旗直逼省城。突然,远处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马蹄声,刘三的瞳孔猛地收缩——是朝廷的巡查骑兵!

“快,把绸缎藏进枯井!”

刘三低声喝令。绣娘们手忙脚乱地卷起布料,慌乱中,有一匹黄绸不慎滑落。骑兵的火把照亮破庙的瞬间,刘三心一横,抽出短刀扑向最近的士兵。一时间,喊杀声四起,破庙内刀光剑影闪烁。混战中,一名绣娘被砍倒,鲜血染红了半截绣着“赵”字的旗帜。

这场冲突惊动了附近的驻军,很快,百名官兵将破庙围得水泄不通。刘三带着残部退入庙内,望着满地狼藉,心中满是绝望。但他想起赵岩的嘱托,咬牙点燃了堆积的绸缎。火光冲天而起时,他仿佛看见赵岩在天牢里冷笑的模样——计划虽已暴露,但只要能拖到三更,只要蜀中其他据点的起义军按时举旗,这场乱局就还有转机。

而在皇宫内,孙皇后正对着地图皱眉。地图上,西北边境密密麻麻地标注着瓦剌和鞑靼的动向,而蜀地的标记却显得格外模糊。

方才接到的密报称,郊外发现疑似谋反的迹象,但具体情形尚不明朗。她下意识摸向袖中的密信——那是琪亚娜和苏明漪暗中查到的线索,显示赵岩与蜀地官员来往密切。“来人,传琪亚娜入宫。”她猛地起身,烛火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,宛如即将出鞘的利剑。

在后宫的另一处,刘贵妃被贬谪的偏宫里,她正抱着孩子,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。自从宫宴之后,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。孩子在她怀中不安地扭动着,她轻声哼唱着摇篮曲,泪水却不自觉地滑落。她的心中满是悔恨与恐惧,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。

天牢中,赵岩听着远处传来的隐隐火光与喊杀声,终于放声大笑。

铁链在他挣扎间哗啦作响,惊飞了梁上的夜枭。他知道,刘三的失败不过是棋局中的一步弃子,真正的杀招,此刻正随着三更梆子声,在蜀地的崇山峻岭间,缓缓展开。在蜀地的深山之中,无数双眼睛正盯着天际,等待着信号的出现。当第一面绣着“赵”字的红黄大旗升起时,整个大明的夜空,都将被血色浸染。而这,仅仅只是开始,更大的风暴,还在后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