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好了,大明率军队征讨我们了
晨光微熹,王越与石彪率领的使团行至宣府镇外三十里,突然被一队全副武装的骑兵拦住去路。为首将领勒住缰绳,面色凝重地从怀中掏出一封密函,递向王越:“于大人有令,即刻查看。”
王越展开密函,上面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。
原来,就在使团出发后的第三日,大同府突然传来急报——瓦剌骑兵越过边界,在阳高卫大肆劫掠,烧毁民居三百余间,掳走青壮百余人。于谦连夜入宫面圣,朱祁钰震怒之下,召集五军都督府紧急议事。
此刻,在紫禁城武英殿内,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。朱祁钰猛地将奏报摔在龙案上,案上茶盏震颤,茶汤泼洒在摊开的边疆舆图上。“脱欢欺人太甚!前脚假意议和,后脚便纵兵犯境,当我大明是纸糊的不成?”
徐有贞余党张伦趁机出列,袍袖翻飞间满是激愤:“陛下!于谦主张议和本就居心叵测,如今瓦剌背信弃义,正是举全国之兵踏平草原的良机!请陛下速速下旨,让石亨将军挂帅出征!”此言一出,不少武将纷纷附和,殿内“请战”之声此起彼伏。
唯有内阁首辅陈循微微皱眉,上前一步拱手道:“陛下,此时贸然出兵,恐中了瓦剌奸计。臣以为,当务之急是查明此次劫掠究竟是脱欢的授意,还是边境游骑私自犯境。”
朱祁钰揉着太阳穴,目光转向沉默不语的于谦:“于卿,你说该当如何?”
于谦望着舆图上被茶汤晕染的大同府,沉声道:“陛下,臣愿亲赴大同,查清此事。但无论真相如何,我军都需做好万全准备。可先命宣府、大同守军加强戒备,同时调遣三千营精锐南下,以防瓦剌进一步进犯。”
最终,朱祁钰采纳了折中方案:命石亨率领五万大军进驻大同,但暂不出击;于谦即刻启程前往边境,查探瓦剌异动。而这个消息,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,远远快于王越的使团,先一步传到了瓦剌境内。
瓦剌和鞑靼王庭大帐内,脱欢把玩着手中的狼牙,听着探子的回报,突然放声大笑。“好个朱祁钰,果然沉不住气!”他将狼牙狠狠掷向帐外的羊皮地图,钉在宣府的位置,“传令下去,让那几个部落继续在边境滋事,务必将明军主力引到大同!”
一旁的谋士提醒道:“首领,大明使团还在来的路上,要不要......”
脱欢眼中闪过一丝阴鸷:“留着他们还有用。派人去告诉也先,就说大明背信弃义,准备拿他祭旗。我倒要看看,这个老狐狸会怎么选。”
而在距离瓦剌王庭百里之外的一处山谷中,王越与石彪的使团正遭遇突袭。数十名蒙面马贼从两侧山坳中呼啸而下,箭矢如雨般射来。石彪挥刀挡开迎面而来的流矢,大声喊道:“保护文书!这些人冲着我们的使命来的!”
混战之中,王越忽然瞥见一名马贼的腰间玉佩——那分明是大明官宦人家的样式。他心中一沉,意识到这场看似普通的截杀,背后恐怕藏着更大的阴谋。
与此同时,在大同府的明军大营内,石亨正对着沙盘愁眉不展。斥候不断传来消息,瓦剌的小股部队仍在边境骚扰,但却不与明军正面交锋,反倒像是在诱敌深入。副将担忧道:“将军,这样下去不是办法,我们要不要主动出击?”
石亨握紧了腰间的佩刀,想起出征前朱祁钰的密旨:“见机行事,切莫中了瓦剌圈套。”他长叹一声:“继续坚守,没有陛下旨意,任何人不得擅自出战!”
而在诏狱之中,也先得知大明准备出兵的消息后,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。他招来心腹,低声吩咐:“告诉脱欢,按计划行事。至于大明......”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,“就让他们在草原上,见识见识瓦剌铁骑的真正威力吧。”
夜幕降临,王越的使团终于突出重围,但随行人员已死伤大半。望着满地狼藉,王越握紧了怀中那份尚未送出的议和文书。他知道,此刻的大明与瓦剌,早已不是简单的战与和的问题。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惊天阴谋,正在草原与中原之间,缓缓拉开帷幕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