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这种有组织的屠杀模式,标志着他努尔哈赤的军事行动,已经从单纯的军事掠夺转向“震慑性毁灭”的战略升级。】
【所以努尔哈赤的后代们,想要要删改,要抹去掉,这些不利于他们的史料。】
【但是在《全辽志》《清太祖实录》以及后世的“考古”发现,清河城破后,超过1.5万的大明军民遇害,尸体堆积导致“五六十里不通人烟”。】
【更具震撼力的是,后金将明军首级“聚为京观”,悬挂于鸦鹘关示众,并将被俘士兵“断肢割舌”放归辽阳,刻意对大明各地区制造心理上的恐慌战术。】
【同样,也由于清河堡一战的损失,让努尔哈赤认识到,若是想要减小,他们后金政权人马的损失,只要武力威慑足够大,就能够对大明军民,制造更大的恐慌。】
【只要恐慌足够大,就会起到震慑的效果。】
【到时,大明朝廷中,那些贪生怕死大明边军的意志,就可能会起到“以战止战”的心理威慑策略。】
【然而,努尔哈赤的这一屠城举动,也确实起到了,他想要的效果。】
【之后的,后世的大清政权,也在删改与销毁这些不利于他们的史料书籍。】
【但是在朝鲜,在樱花倭寇国,依然会有关于大明与后金的史料书籍的记载。】
【在朝鲜的《李朝实录》记载道,大明与后金的此战之后,大明的宽奠,叆阳等堡守军“闻风丧胆,望风而逃”,使辽东防线迅速崩溃。】
【同样在朝鲜的《再造藩邦志》的记载中,就有通过辽东难民口述,证实后金“破清河后,纵兵大掠,杀人如麻”的史料证据。】
【而后世的“考古”发现,清河城的万人坑遗址中,骸骨多有钝器击打和焚烧痕迹,与史料书籍上现在的“斩马燔宫”“积薪焚屋”的记载完全一致。】
【尽管,后世大清朝廷删改多次的《清史稿》中仅用“城陷,守将死之”轻描淡写。】
【以及,《满文老档》修改过后,只敢隐晦提及“掠获人口,牲畜悉归私有。”淡写的记载。】
【是无论如何,也无法掩盖或抹去他清太祖努尔哈赤,在清河堡的屠城行为的。】
诸天万界大明时代。
民间:
有人愤怒不已的问道:“可恶?屠城就屠城,自古以来,我们华夏中原的历史变迁之中,不知道有多少人进行过屠城行为。”
“如那项羽,曹操,白起等,就连我们大明的开国大将常遇春都能记载下来。”
“为何到了他们大清,到了他们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就不行了?”
有人冷声回道:“这还不简单,因为他们是胜利者,所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。”
有人大怒道:“去他娘的胜利者,这一世,定要杀光他们女真人。”
“他们在天道历史进程中,敢做屠城之事,却不敢记载与承认屠城之事,这样的民族,虚伪到了极致,必须要在这一世里,都给他们屠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