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神宗界(1608)。
前往辽东的路上:
随从:“努尔哈赤掳走了那么多的百姓,还有物资,他们行军速度肯定走不快的。”
“那张承胤下令前去追击,不是最正确的做法吗?”
“怎么就变成了最错误的决定了?”
熊廷弼回道:“连你我都能想到的事情,谋划了这么久的努尔哈赤,他会想不到吗?”
“如果说,努尔哈赤对抚顺城的百姓,一开始就采取了屠城的方式,那么努尔哈赤必然会失了他经营多年的民心与形象。”
“那么,等张承胤带兵来到抚顺城时,发现抚顺城的百姓,已经遭到屠杀殆尽。”
“那么他张承胤与辽东巡抚李维翰两人,即便不追击,他们所以承担的责任,也不会有太大。”
“因为努尔哈赤已经造反屠城了,恶名出成,那么就可以将一切罪责,全都推到努尔哈赤的身上了。”
“而他张承胤与李维翰两人,只须要承担承担守备疏忽,防御不严之责,就可以。”
“他们两人的最终惩罚,不过罚俸,降职,或者解甲归乡等,假以时日,他们依然有机会能官复原职。”
随后熊廷弼,沉声道:“可是他努尔哈赤没这么做。”
“他努尔哈赤不屠城,还要趁张承胤率领的明军,快要到达抚顺的前一天,就将抚顺城给烧毁。”
“这努尔哈赤,恐怕就是想要引张承胤,对他们进行追击。”
“只能说,这努尔哈赤太了解,大明朝廷中的官场制度,以及党争与腐败了。”
“抚顺城中的百姓,牲畜,以及物质,全都被他给搬空,掳走的话,这可是巨大的失职,并且会引发动摇民心的大罪!”
“毕竟他张承胤与李维翰两人,一个是总兵,一个是抚巡,都是身为守土一方的官员,这些都会成为他们‘纵敌劫掠,玩忽职守’的铁证。”
“在朝堂那群言官眼里,这等同于开门揖盗!”
“届时弹劾奏章雪片般飞向御前,他们不仅乌纱难保,更会被冠以,通敌嫌疑的大罪。”
“毕竟寻常劫掠怎会如此周密?丢城失地不多,整座重镇的百姓与物资,都给搬空了,若是等敌对的政敌攻击,诬陷是通敌之罪,这罪责足够诛连九族!”
随从听得冷汗涔涔,喃喃道:“原来努尔哈赤打的是这个主意,竟把大明的朝廷党争,还有人心算计得如此透彻。”
“这努尔哈赤真是太可怕了!”
熊廷弼继续道:“努尔哈赤正是算准了这一点!所以他才会烧城却不屠城。”
“这样一来,既断了明军就地补给的念想,又有抚顺百姓的掳起之罪,做了一个枷锁,给张承胤做了一个死局。”
“张承胤若不追,就有通敌卖国的嫌疑之罪,追了,便会中圈套,中伏击。”
“一旦张承胤带领追兵,中了伏或是战败了,这又是损兵折将,丧师辱国的死罪!”
“同样,身为巡抚的李维翰,也会有用人失察,调度无方的罪责,也一样难逃干系。”
“若是此计能成!”
“那么他努尔哈赤既能重创明军,又能让大明自毁长城,坐看大明朝廷的内斗治罪,此乃一箭双雕之计!”
“最重要的是,若是张承胤的追击,一旦战败,那么辽东军心必乱,甚至会动摇辽东明军的根基。”
“届时,他努尔哈赤便可趁势,再出兵抚顺,与蚕食周边地区,到了那时,大明在辽东的根基便岌岌可危。”
随从听完熊廷弼的分析后,后背冷汗直流,这种情况之下,那张承胤该如何破局?
似乎,张承胤想要破此不利于他的局势,也只有率军追击,并且要取得战之必胜,哪怕是小胜,也才有可能破了此局。
忽然,随从好像发现了哪里不对之后,立即又向熊廷弼问道:“大人,从天道盘点的情况来看,张承胤的追击,应该是大败而回的。”
“但是,他张承胤的追击,所率领的人马,不也才仅仅一万多明军吗?”
“一万多明军即使败了,又怎么会动摇大明在辽东的根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