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亲戚做生意,最容易被坑了好吧。
尤其是这种大带小,小的一般都不会好好干活儿的。
我有关系啊,商品质量搞那么好干嘛啊,差不多就行了呗。
到时候这些人碰了钉子,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。
转变要一步一步的来,不可能朱吾适一说什么,其他人就严格遵守并且执行的。
光说我是为你好,没人信的。
得先让他们撞了南墙,才会相信。
朱吾适之所以让这些人舍弃掉产业链的想法,专心经营某一项生意,一来是为了防止垄断,二来是给实力不够强的商人一条可以走的路。
海运投资巨大,完全可以开厂织布,或者搞原材料嘛。
做好了一样赚钱,这些生意投入相对要小得多,抗风险能力也更强。
总比把所有的钱都扔到海上,然后天天祈祷风平浪静要好多了。
最后也是为了增加大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。
全产业链最容易搞成垄断了,垄断的最直接后果就是,产品质量没有保证。
口碑坏掉了,生意就没法儿做了。
这不是朱吾适希望看到的。
他要的是一个欣欣向荣,良性竞争的市场。
整个市场的上下游,大家都有得赚。
不着急,只要把对外贸易发展协会搞好,对所有出海的商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,保证残次品出不了海,那些投机取巧的人翻不起什么大浪的。
朱吾适准备搞合格证了,凡是检查过没有问题的货物,会发放大明对外贸易发展协会的产品合格证,证明这是大明出来的,有质量保证的商品。
那些搞走私的自然是没有合格证的。
等到了欧洲,是否合格,一看合格证就知道了。
没有合格证的商品只能偷偷的卖,而且价格还不能太高。
因为朱吾适会把合格证的事儿传到欧洲去。
欧洲人买大明的产品首先就会看是否有合格证,这也相当于是大明的一个标签了。
弄好了的话,以后大明的商品出口到国外,只要有合格证,就不愁卖不出去。
这年头,合格证的概念还没有出现呢,不像现代,合格证就是个屁啊。
合格证只要 弄好了,在这个时代就是个大杀器,赚钱的大杀器。
大明的产品本来就领先世界一大截,要是在搞出合格证来,相当于给商品贴了一层金,凡是有合格证的,必然会引起哄抢。
好产品加上质量保证,简直不要太好买。
唯一的问题就是,合格证一定得是权威的,而不是谁都能随意弄到手。
偶尔有残次品还能接受 ,如果贴着合格证的商品良品率太低,不仅起不到正面效果,反而会加速大明商人和朝廷口碑下滑的速度。
连朝廷给的合格证都不管用了,还有什么信誉可言。
所以这个合格证一定一定要严格把控,这个回头还是要看朱元璋和锦衣卫的。
锦衣卫的密探已经遍布大明以及周边国家,工资开得非常高。
在朱吾适的建议下,朱元璋给锦衣卫的探子搞了五险一金,只要为锦衣卫工作二十年,就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