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白象蘑菇蛋泄密(1 / 2)

白象蘑菇蛋泄密

1972年3月3日的四九城,初春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,敲打着情报部大楼的老式玻璃窗,发出"噼啪"的轻响。三楼最里间的办公室里,暖气片"咕噜咕噜"地冒着热气,却驱散不了屋内的寒意。窗台上积了一层薄霜,在室内外温差作用下正慢慢融化,水珠顺着斑驳的窗框缓缓滑落。</p>

"处长,东白象那边来人了。"秘书小王轻轻叩响办公室的木门,指关节与漆面碰撞发出三声清脆的"咚咚"声。他的棉布鞋踩在老旧地板上,发出细微的"吱呀"声,鞋底还沾着走廊上未干的拖把水渍。</p>

情报处长赵卫国从文件堆里抬起头,黑框眼镜后的眼睛布满了血丝,眼袋在台灯下投下深深的阴影。他放下钢笔时,笔尖在文件上留下一滴墨迹,慢慢晕染开来,像一朵绽开的蓝黑色小花。"带进来吧。"他揉了揉太阳穴,指腹与皮肤摩擦发出轻微的"沙沙"声,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,最上面一支还在冒着缕缕青烟。</p>

门轴发出刺耳的"吱呀"声,一个裹着厚棉袄的中年男子快步走进来,带进一股冷风和淡淡的樟脑丸气味。皮靴在地板上留下带着泥水的脚印,每一步都留下清晰的水痕。他摘下雷锋帽,花白的鬓角还挂着汗珠,在暖气房里蒸腾着白气,帽檐压出的红痕在额头上格外明显。</p>

"首长,白象在搞蘑菇蛋!"来人的声音压得很低,却像惊雷般在办公室里炸开。他粗糙的手指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油纸包,指甲缝里还留着黑色的油渍,纸张展开时发出"哗啦"的声响,露出几张模糊的照片和一沓手写资料,纸张边缘已经起了毛边。</p>

赵卫国猛地站起身,木椅腿与地板摩擦发出刺耳的"嘎吱"声,椅背撞在身后的文件柜上,震得柜门"哐当"一响。他一把抓过照片,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,指节处泛出青白色。照片上模糊显示着一处疑似核设施的建筑物,角落里还能看到几个穿白大褂的身影,其中一人手里拿着的仪器反射着刺眼的白光。</p>

"消息可靠吗?"他的声音有些发紧,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,下巴上的胡茬在灯光下泛着青色。窗外,一阵狂风呼啸而过,吹得窗框"哐当"作响,窗缝里钻进的风吹得桌上的文件哗啦作响,仿佛在回应这个惊人的消息。</p>

"千真万确,"来人抹了把脸上的汗水,手掌与胡茬摩擦发出"沙沙"声,袖口已经磨出了线头,"是我们潜伏在孟买的同志冒死带出来的。"他说着又从鞋底夹层取出一卷微缩胶卷,塑料外壳上还沾着泥土和汗渍,在灯光下泛着油光。</p>

赵卫国立即按响了桌上的铜铃,"叮铃铃"的声响在走廊里回荡,惊飞了窗外电线上的麻雀。不到一分钟,三个穿着中山装的年轻人快步跑进来,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急促的"哒哒"声,最前面的那个因为跑得太急,领口的上。"立即上报中央,"他掐灭烟头时,烟草发出最后的"嗤嗤"声,一缕青烟从指缝间升起,"同时准备'黑市方案'。"他的声音很轻,但每个字都像铅块一样沉重。</p>

1972年3月15日,瑞士苏黎世的一家不起眼咖啡馆里,留声机播放着舒缓的爵士乐,黑胶唱片偶尔发出"噼啪"的杂音,唱针划过唱片纹路的声音隐约可闻。一个穿着考究西装的东方人坐在角落,小勺轻轻搅动着咖啡,瓷器碰撞发出清脆的"叮当"声,杯中的方糖正在慢慢融化。</p>

"先生,您要的报纸。"侍者将一份《金融时报》放在桌上,纸张发出轻微的"沙沙"声,报纸的一角沾上了他手上的咖啡渍。报纸下面,隐约可见一个牛皮纸信封的边角,信封上的火漆印在桌面上留下一个红色的圆形痕迹。</p>

十分钟后,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推门而入,门铃发出"叮铃"一声。他的鹿皮鞋踩在木地板上几乎没有声音,却在东方人对面停下,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出三长两短的摩尔斯电码,指甲与木质桌面碰撞发出细微的"嗒嗒"声。</p>

"天气不错,"东方人用英语说道,手指不经意地拂过报纸下的信封,袖口的金扣在灯光下一闪,"适合钓鱼。"他的英语带着轻微的东方口音,最后一个词的尾音微微上扬。</p>

金丝眼镜男微微一笑,将一杯威士忌放在桌上,冰块碰撞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响声,杯壁上立刻凝结了一层水珠。"确实,听说莱茵河最近有大鱼。"他的食指在杯沿轻轻划过,留下一道水痕,指甲修剪得十分整齐。</p>

两人交谈的声音淹没在突然响起的钢琴声中。当金丝眼镜男离开时,报纸和信封都不见了踪影,只有桌上留下几张瑞士法郎,被侍者收走时发出"哗啦"的声响,纸币边缘还带着体温。</p>

三天后,1972年3月18日,华盛顿特区的一栋灰色建筑里,中央情报局局长正愤怒地拍打着办公桌,震得咖啡杯里的液体溅了出来,在文件上留下褐色的斑点。</p>

"这情报哪来的?"他咆哮道,声音震得玻璃窗嗡嗡作响,领带夹上的宝石随着他的动作闪闪发光。桌上的照片显示着与赵卫国看到的相同的核设施,只是角度略有不同,照片一角还带着半个指纹。</p>